绿色出行,旧物回收,开通电子账单,生活缴费网上办……试想,当各类场景中的减排行为被换算为银行账户中的积分,用于换取一定权益,你还会认为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遥不可及吗?
在多地“试水”碳普惠平台的同时,部分商业银行正针对自身用户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,并以此为抓手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。
近日,中信银行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“中信碳账户”已启动内测。而浦发银行、建设银行、日照银行等也已布局。
业内人士表示,个人碳账户设立还处于起步阶段,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个人碳账户引导用户形成绿色低碳意识,未来也有可能为银行自身带来流量,并为碳普惠机制的形成积累经验。
通过个人碳账户倡导绿色低碳生活
通俗意义上,个人碳账户可以记录、量化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。银行建立个人碳账户,可以发掘银行账户系统包含的绿色支付、绿色出行、绿色生活等数据画像,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,进一步增加绿色金融零售产品供给。比如,“中信碳账户”聚焦该行信用卡客群,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,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。
据“中信碳账户”核算预测,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,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。
与此同时,银行在个人碳账户设计中植入激励机制,倡导绿色低碳生活。3月初,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工作组公示了建设银行基于“碳账本”的个人金融服务的有关信息。
建设银行拟打造客户的个人“碳账本”,并基于“碳账本”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、分期福利、银行卡消费折扣、支付优惠、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。
以个人碳账户为抓手,银行也得以创新更多绿色金融零售产品。比如,衢江农商行依托个人碳账户,创新推出“点碳成金贷”。根据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碳积分,将客户分成“深绿”“中绿”“浅绿”三个等级,在授信额度、贷款利率、办理流程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。
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,衢州市2018年就已率先试点银行“个人碳账户”。不久前,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联合浙江省金融学会、浙江省标准化协会,制定并完成全国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省级团体标准的落地。
碳账户是打造绿色低碳银行切入点
当前,多地正推动碳普惠机制建设,而对于个人碳账户的探索正是其组成部分。
在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赵越看来,个人碳账户的本质是一种普惠机制,并非是要利用个人碳账户达到直接减排,而是通过个人是绿色行为来提供奖励,同时这也是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优点,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,而不是直接像碳交易一样在生产端对碳排放进行管控。
那么,商业银行探索个人碳账户,对银行和个人客户而言有何显著优势?
中诚信绿金科技董事总经理高卫涛表示,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信贷支持绿色产业,还可以利用个人碳账户引导用户形成绿色环保意识,通过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积极性,让用户逐步养成绿色消费习惯。未来,个人碳账户也可能为银行自身带来流量,并为碳普惠机制的形成积累经验。
“碳账户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碳减排核算可操作、可计量、可验证方面的重要探索,是绿色低碳银行打造的重要切入点。”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认为,银行可以通过碳账户引导个人客户绿色低碳生活。而且,当碳账户与一定的权益挂钩,也能以此作为客户营销的新入口。
杨海平称,商业银行建立碳账户的数据来源分两种情况:一种是依托多源收集碳减排行为数据,包括行内外数据,这种情况下碳账户数据相对准确;另一种是基于行内数据,这种情况下碳账户数据只能反映客户局部的碳减排行为。实践中也多见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搭建碳账户平台的情况,更便于实现多源碳减排数据的收集。
“银行目前还处在个人碳账户的探索阶段。”高卫涛认为,现阶段受制于数据的来源,覆盖范围较为有限,但银行的最终目的在于引流,要尽可能吸引用户参与,应从完善产品开发、创新应用场景、宣传引流的整个链条进行相关配套,同时也要注意数据获取的合法性,做好用户个人信息保护,让银行自身和用户获得双赢。
总体看,当前以绿色消费信贷、绿色信用卡、绿色存款等为代表的绿色零售产品陆续推出,但供给依然不足。中国银行行长刘金曾建议,科学量化形成碳减排数字账本,依据客户的绿色评分给予特定支持或授信优惠;创新推出个人绿色信贷和绿色存款产品,与消费金融、科技金融、乡村金融、生态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。 据上证报
安踏集团2021年营收近500亿元 连续十年保持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第一
终结“双超”格局,安踏携2021年营收493.3亿元直逼耐克